《苏格拉底之死》读书笔记

作者柏拉图(Plato,BC427-BC347),古希腊哲学家,师从苏格拉底,学生亚里士多德,他们都是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。
《苏格拉底之死》 (张光玉译,10万字) 是从中选出其中3篇《申辩篇》《克力同篇》《多篇》,记录了苏格拉底被判毒酒而死柏拉图写过24篇对话录,之前的一些对话,特别说明,因为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作品,所以我们无从得知:这些对话录的哪些思想,是苏格拉底的说的而柏拉图记录下来,哪些思想,是拍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名的说的。

《申辩篇》

苏格拉底70岁那年,被雅典3位公民指控罪名,有两项讼词:

讼词一: 苏格拉底是一个恶人,一个好奇的人,探究地下和天上的事,颠倒黑白,并把这些东西传播给别人。

讼词二: 苏格拉底是一个恶人,腐蚀青年,还不信城邦的神,捏造自己的新神

说白了,这是在控告苏格拉底的思想与言论,其实公元前683年始,雅典已是民主制城邦(也可以理解为小型国家),所以苏格拉底是否有罪,在法官的主持下,由500名普通雅典公民组成陪审团,原告起诉罪名,被告为自己申辩,最终由500名陪审员投票,如果有罪票大于无罪票,则有罪。

对此苏格拉底做了如下的申辩 (非原文) :

一、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们,如伊奥尼亚学派、埃利亚学派及后来的原子论哲学家们,他们研究的是自然哲学,即研究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,这就是地下和天上及世界一切变与不变的事,苏格拉底研究的人的心灵,两种哲学方向与内容完全不一样,如果民众要控告,也应该去告这些死去了几百年的暂学先贤们,恰恰相反,苏格拉底的存在正好终结了后来的智术师诡辩问题,试图恢复世界道德,唤醒人们的真善美,因此认为苏格拉底“探究地下和天上的事,颠倒黑白,并把这些东西传播给别人”是冤枉的。

二、指控苏格拉底作为老师收取报酬。苏格拉底探讨智黄从来没有收取报到,相反一生都一贫如洗,对钱财不威兴椒。退一步说,教音换取合理报酬,也是是合乎情理的事。

三、认为苏格拉底不信神或捏造新神。德尔菲神庙的神告知苏格拉底,世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。苏格拉底自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智慧,只好遵从神喻,用一生去寻找到一个比自己聪明的人,与政客、诗人、工匠等探讨后发现,他们并不是有智慧的人,甚至他们还不如苏格拉底这个"一无所知” 的人聪明,过去的这些辩论让很多人恼羞成怒,所以嫉妒排斥苏格拉底,污蔑他不信神。

四、苏格拉底引导原告认为:雅典任何公民都使青年进步,只有苏格拉底腐青年,而人避害就利,雅典的青年有智慧,而苏格拉底老香无知。如果有智慧的青年与无知的苏格拉底在一起讨论问题,要么是因为苏格拉底的让青年受益,要么苏格拉底只是无高的影响了青年(青年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不会受骗)。

五、控告苏格拉底是一个恶人。苏格拉底为城邦雅典上过三次战场,分别是波提狄亚战役、德立安战役、安菲波利之战,两次立功、一次救人! 苏格拉底曾经是轮值的议员,阿吉纽赛海5中,八名将军未能及时回收土兵遗体,民众要审判他们死刑,苏格拉底是主席团中唯一站出来反对民众的人,最终六名将军被如死,苏格拉底因此差点被处死,事后民众也承认这事违法了,总的来说,苏格拉底从没有因为害怕死亡而退却,不追求金钱、名声与地位,无视自己的私利,至今贫赛,而是传播美德,为了公共福利,雅典已经臃肿,苏格拉底就像是雅典的牛就,督促雅典前进,苏格拉底完全是站在“恶”的对立面

六、苏格拉底是雅典乃至希腊的宝藏,如果处死苏格拉底,雅典失去的不仅仅是苏格拉底这个人,还失去了正义性,失去了人们对雅典及民主的敬仰,雅典不再有了公正与法律,失去人们的向往,失去的是千秋万代,史书上雅典公民也划上了永远无法洗刷的污点。

500名陪审团成员投了两次票,第一次280:220,第二次360:140,最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.
按照法律,苏格拉底与原告有权力各选择一种处罚方式,如交罚金、流放、无期徒刑、死刑之类的,然后再让陪审团投票决定其中一种,第3次投票中,最终苏格拉底被判死刑。

对于苏格拉底来说,他能接受的只有两种结果,无罪与死亡,极权之下的政治(害询)见怪不怪,但人们万万没想到,在言论自由的民主之下,也会有这么奇葩的政治(害迫)。

极权是专制,肯定走不远的:完全的民主又可能因为很多平民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明排是非,指白为黑,柏图后来提出了哲学于制,即由哲学家来管理国因为当时的哲学家往往无视金钱、地位,追求“真善美”,追求正义,追求世界的本质,是最理性的人。

《克力同篇》

克力同是苏格拉底的好友,他与苏格拉底的一干朋友为他打通了关系,可以出走异国,遇到最大难题,就是如何才能劝说苏格拉底逃走,因为苏格拉底是顶级的辩论家,别人根本讲不过他。

克力同在苏格拉底死的前一天如是劝说:

一、如果苏格拉底担心为逃跑后为朋友们带来麻烦,则无需担心,因为朋友们愿意承担这种风险,同时就算有告密者,都是一些穷人,一点小钱就可以打

二、如果害怕在国外不受待见,这也无需担心,在赛萨利已经为你打点好了。

三、而且苏格拉底应该为自己未成年的孩子考虑,如果不能对孩子负责到底,就不应该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.

苏格拉底认为孩子未来在雅典会比赛萨利受到更好的教育,更重要的是,一个人应该知如行合一(一个人的智基与行为应该保持一致性),除了在思想上要坚持正义,行为上也需实践,虽然自己不认为自己有罪,但法官在公开的审判中判决了有罪,就应该行,否则法律失去了效力,被每个公民轻视与践路,城邦也就无法维持,每个公民与城邦之间有着相互的权力与义务,必须尽力保护它。

如果自己无罪,就算被判有罪了,实际上还是可以坚持正义的认为自己无罪,在后世的史书上有罪无罪自有定论,如果自己违背法律逃跑,那么就真的有了逃狱罪之实,有理也说不清,自己一生都在传播"善”,如果在行动上却作“恶”,当于自我否定,那么自己的“善“也就变得虚伪,世人也将不相信“恶”。

《斐多篇》

斐多也是苏格拉底的朋友,他讲述苏格拉底死当天说的话,主要是关于灵魂的观点

灵魂存在吗?生与死是怎么回事?
体积变大与变小(如果一个东西变小了,它之前一定相对现在比较大的,即较小的由较大的产生,反之也成立,较大的由较小的产生》、善与恶、正义与不正义…

可以发现,一切有对立面的具体事物必然从它的对立面产生。生与死是一个对立面,两者相与产生,生会产生死,死会产生生,灵魂与肉体的分高就是"生”产生“死”,而灵魂与肉体的融合就是“死”产生“生”,灵魂是存在的,肉体死后灵魂会去某个地方。

肉体会死,灵魂会死吗?
先假设一个“绝对”的本质概念,如绝对的美、绝对的善、绝对的大,如果世上有什么美的东西,那是由于那些美的东西有了绝对的美,而不是因为那些美的东西由于某个美的性(花之所以美是由于它有美,而不是因为它的颜色是红色的或它的形状是圆的),或者说,那些东西与绝对的美发生了某种联系,而绝对的美就是这个美的东西的本质。

一个事物的本质,它是不会变的,大不会既包含大,又包含小,在当小靠近,大就走了,当大来了,小就走了,在本质层面来说,任何对立的东西永远是对立的,不会变成它的对立面(注意,上述中有个推论"一切有对立面的具体事物必然从它的对立面产生”,是指具体事物层面,这里是本质层面,不太一样)。

灵魂的本质是赋予了生命,不会变成本质上的对立面死亡,所以灵魂是不会死亡的,即灵魂不朽。

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知识,学习只是回忆这些知识

肉体的感观获取到的事物是具体化的,也是时时变化的,是一种经验,而我们之所以理解了该事物是什么,是因为我们在理解该事物之前就已经有了该事物的一个抽象的概念,我们做的只是把概念与感观所得的实物关联起来,也可以说是回忆起来。

比如我们有了一个"真善美”的概念,但在感观世界又没有一个与“真善美完全相等的具体的事物,并且所有的概念都是不可感知的,无法从感观世界中获得它们,它们不是肉体的经验。

肉体的感观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,但肉体的感观又无法获得任何的概念,所以这些概念只可能在我们肉休之前就存在,其实就是来自于灵魂,并且概念知识是唯一真正的知识,所以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知识,学习只是一个回忆的过程。

害怕死吗?
灵魂不死,死只是灵魂脱离了肉体,肉体往往沉溺于欲望与快乐,死只是灵魂摆脱肉体的一种解放。